您现在的位置:
发布时间:2022-06-10 08:02:50
风门穴主治什么北京军海癫痫病医院 导读:风门穴主治什么?风门穴,属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那么风门穴主治什么?风门穴的主要作用,一起来看看吧。 风门穴怎么找 风门穴位于背部,从朝向大椎下的第2个凹洼(第2胸椎与第3胸椎间)的中心,左右各2厘米左右之处(或以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此两处就是风门穴。 风门穴的准确位置图 穴名解析 风门。风,言穴内的气血物质主要为风气也。门,出入的门户也。风门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化风上行。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背俞各穴上行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吸热胀散化风上行,故名风门。 取穴方法 取穴时通常采用正坐或俯卧姿势,风门穴位于背部,从朝向大椎下的第2个凹洼(第2胸椎与第3胸椎间)的中心,左右各2厘米左右之处(或以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此两处就是风门穴。 穴位解剖 有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深层为最肌;有第二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二、三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三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功用 运化膀胱经气血上达头部。 主治 伤风,咳嗽,发热头痛,项强,胸背痛。感冒、颈椎痛、肩膀酸痛等。 穴位配伍 配肺俞穴、大椎穴治咳嗽、气喘;配合谷穴治伤风咳嗽。 操作方法 刺法: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针感可扩散至肋间及肩部。不可深刺,以防造成气胸。 灸法:艾炷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临床运用 多用于治疗感冒、支气管炎、肺炎等。配合大杼穴、大椎穴、肺腧穴使用。每日2次,每次20分钟,10次一疗程。 穴位养生 风门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可治疗伤风、咳嗽、发热、颈部肌肉痉挛、胸背痛等,也是治疗感冒的特效穴位之一。患者卧位,用两手手指指腹端按、揉压此穴。每次2分钟左右。按摩此穴可预防疾病,尤其可预防感冒。 以上就是风门穴的一些知识,想要了解更多的经络穴位,请继续关注中医养生频道。
相关阅读 间使。间,间接也。使,指使、派遣也。该穴名意指心包经经水在此蒸发凉性水气。本穴物质为郄门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行至本穴后经水逐步降温,生发出心火所克的肺金特性的凉性水气,如被它物间接的指使一般,故名。 【定位】 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 3 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取穴方法】 坐位。伸臂仰掌,微屈腕握拳,从腕横纹向上 4 横指,在掌长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的凹陷中,按压有酸胀感处即为此穴。 【主治】 心痛,惊悸,胃痛,呕吐,热病烦躁,胸痛,疟疾,癫狂,痫症,肘挛,臂痛等。 【养生保健】 用拇指指腹按压间使穴,每次 5 分钟,每日 2 次。可改善心痛、胃痛、胸痛等。
导读:章门穴怎么找?章门穴是治疗消化不良的主要穴位之一,章门穴怎么找?章门穴的准确位置图,下面一起来看看。 章门穴怎么找 位于人体的侧腹部,当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 别名 长平,胁髎,季胁,脾募,肘髎,肘尖,后章门,季肋。 章门穴的准确位置图 穴名解析 1、章门。章,大木材也。门,出入的门户也。该穴名意指肝经的强劲风气在此风停气息。本穴物质为急脉穴传来的强劲风气,至本穴后,此强劲风气风停气息,风气如同由此进入门户一般,故名。后章门名意与章门同,后是与脾经冲门穴的别称前章门相对而言的。 2、长平。长,长远也。平,平坦也。长平名意指随肝经强劲风气扬散的脾土尘埃在此降落使腰侧腹部肌肉变为平坦之状。 3、胁髎。胁,指穴在胁部。髎,孔隙之意。胁髎名意指随肝经风气扬散的脾土微粒由胁肋部位降落腰腹下部。 4、季胁。季胁,小胁之意,此指本穴所在的部位,无它意。 6、脾募。募,募集也。本穴为天部的脾土尘埃归降之处,故为脾经募穴。 5、肘髎、肘尖穴。古有用肘尖点墨寻穴之法,肘髎穴、肘尖之名即来自该法。 取穴方法 章门穴癫痫药物能改变癫痫发作症状吗位于人体的侧腹部,当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 穴位解剖 有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有肋间动脉末支;布有第十、十一肋间神经;右侧当肝脏下缘,左侧当脾脏下缘。 功用 疏肝理气 主治 此穴为脏会穴,统治五脏疾病。 1、消化系统疾病:肠鸣,呕吐,痞块,消化不良,腹痛腹胀,肠炎泄泻,胁痛,肝炎黄疸,肝脾肿大,小儿疳积。 2、其他疾病:高血压,胸胁痛,腹膜炎,烦热气短,胸闷肢倦,腰脊酸痛。 穴位配伍 1、配梁门、足三里治腹胀;配内关、阴陵泉治胸胁痛;配足三里、太白治呕吐。 2、配足三里、梁门,有健脾和胃的作用,主治腹胀。 3、配内关、阳陵泉,有疏肝理气的作用,主治胸胁痛。 4、配足三里、太白,有健脾和胃止呕的作用,主治呕吐。 操作方法 刺法:斜刺0.5-0.8寸,侧腹部有酸胀感,并可向腹后壁传导。因该穴所处部位深层为肝脾所在,故肝脾肿大患者,不可深刺,以防刺伤肝脾。 灸法:艾炷灸5-9壮,艾条灸10-20分钟。 穴位养生 章门穴是治疗消化不良的主要穴位之一,多用于治疗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肠炎、胃炎等疾病。用双手手指指端按压此穴位,并且做环状运动。每日2次,每次2分钟。 以上就是章门穴的一些知识,想要了解更多的经络穴位,请继续关注中医养生频道。
足三里穴定位和主治 1、足三里穴定位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足三里从下往上触摸小腿的外侧,左膝盖的膝盖骨下面,可摸到凸块(胫骨外侧髁)。由此再往外,斜下方一点之处,还有另一凸块(腓骨小头)。这两块凸骨以线连结,以此线为底边向下作一正三角形。而此正三角形的顶点,正是足三里穴。足三里穴在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嵴1横指,当胫骨前肌上。取穴时,由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在腓骨与胫骨之间,由胫骨旁量1横指,该处即是。 2、足三里穴主治 胃痛、呕吐、腹胀、肠鸣、消化不良、下肢痿痹、泄泻、便秘、痢疾、疳积、癫狂、中风、脚气、水肿、下肢不遂、心悸、气短、虚劳羸瘦。此穴主治甚广,为全身强壮要穴之一,能调节改善机体免疫功能,有防病保健作用。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它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之功能。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针灸刺激足三里穴,可使胃肠蠕动有力而规律,并能提高多种消化酶的活力,增进食欲,帮助消化;在神经系统方面,可促进脑细胞机能的恢复,提高大脑皮层细胞的工作能力;在循环系统、血液系统方面,可以改善心功能,调节心律,增加红细胞、白细胞、血色素和血糖量;在内分泌系统方面,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有双向性良性调节作用,提高机体防御疾病的能力。 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痢疾、阑尾炎、肠梗阻、肝炎、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心绞痛、风湿热、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肾炎、肾绞痛、膀胀炎、阳痿、遗精、功能性子宫出血、盆腔炎、休克、失眠等。 足三里按摩方法及技巧 足三里按摩方法 首先得知道足三里穴道的作用。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可以起到调节机体免疫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的作用。 正确认识足三里穴的位置。足三里在膝关节以下三寸,胫骨前缘外侧一横指的地方,用自己的手掌四指横放在膑骨下缘,下方第四横指外缘一横指处也可以正确找。 按摩的技巧 端坐凳上,四指弯曲,按放在小腿外侧,将拇指指端按放在足三里穴处正确位置,作点按活动,一按一松,连做36次。两侧交换进行。这样的动作可以重复进行,闲下来就可以做的哦 很方便,当然注意按摩需要在饭后1小时后进行为宜。 足三里按摩的好处 1、保健作用,经常的按摩足三里可以提高身体抵抗力,同时还可以缓解疲劳,延缓衰老,同时对于高血压、动脉硬化、脑溢血等疾病,按摩足三里都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2、防治肠胃病:足三里是胃经的穴位,主消化系统。对于腹部疾病,如胃肠虚弱、功能低下、食欲不振、等灸足三里穴相当有效。但胃酸过多空腹时烧心者,不宜灸足三里,灸其邻近处阳陵泉有良效。 3、灸足三里有健步作用:能加强下肢体力,防治四肢肿满、倦怠、股膝酸痛,软弱无力诸症。对胫腓骨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小儿麻痹、脚气、末稍神经炎等均有防治作用。 北京哪里治疗癫痫病好呢>4、按摩足三里可以补益肾气:对耳鸣、眩晕、腰痛、尿频、遗尿、小便不通、遗精、阳痿、早泄、哮喘等有效。 5、一些疑难杂症:头痛、失眠、贫血、神经衰弱、乳痛、气臌、半身不遂等均可灸足三里。 6、其它各种慢性病,如眼疾、视力减退,鼻病、耳病、过敏性疾病都可取用此穴
我们身体有很多穴位,每一个穴位都能够治疗一些对应的疾病,上迎香穴是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对治疗鼻炎,鼻塞,感冒,牙疼都有很好的疗效,有这些疾病的可以多按摩上迎香穴。 一、取穴方法 位于人体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间。 解剖: 在上唇方肌中,深部为梨状孔的边缘; 有面动、静脉及眶下动、静脉分支;布有面神经与眶下神经的吻合丛。 二、主治疾病 鼻塞,鼻出血,口歪,面痒,胆道蛔虫症。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3~0.5寸。 附注: (l)手、足阳明经交会穴。(2)《外台》:不宜灸。 迎香穴,手足阳明之会。 别名:冲阳穴。 穴义:接收阳明胃经的五谷浊气并向胃经输送大肠经的清阳之气。 名解:(1)迎香。迎,迎受也。香,脾胃五谷之气也。该穴名意指本穴接受胃经供给的气血。大肠经与胃经同为阳明经,气血物质所处的天部层次相近,迎香与胃经相邻,所处又为低位,因而胃经浊气下传本穴,故名。 (2)冲阳穴。冲,直上也。阳,阳气也。冲阳穴名意指大肠经阳气由本穴上冲并交于阳明胃经。本穴为大肠经诸穴的最高穴位,大肠经循经上行的阳气皆聚集于此,而本穴又与阳明胃经的气血物质所处层次相同,因而本穴中的阳气向上直冲交于阳明胃经,故名。 (3)手足阳明之会。理同迎香、冲阳之名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大肠经上行的阳气在此交于胃经,而胃经的下行浊气则在此交于大肠经。 功能作用:交换大肠经与胃经的天部之气。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金门穴的功能特性】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吸热后循膀胱经上行。 功能作用:补阳益气,疏导水湿。 归经:足太阳经郄穴。 【金门穴位位置图】 金门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金门穴位于人体的足外侧部,当外踝前缘直下,骰骨下缘处。 【按摩金门穴位的作用】 缓解治疗头痛、眩晕、腰痛、腰膝痛、小儿惊风、下肢痿痹、外踝痛等。 【金门穴的功效】 疏导水湿、补阳益气。 【金门穴的取穴方法】 金门穴位于人体的足外侧部,当外踝前缘直下,骰骨下缘处。 【金门穴位配伍】 金门穴配太阳穴、合谷穴治疗头痛;金门穴配跗阳穴、委中穴、环跳穴,可麻醉止痛、提高痛阈。 【针刺金门穴的方法】 金门穴直刺0.3-0.5寸。 【艾灸金门穴的方法】 金门穴艾条灸5-10分钟;金门穴艾柱灸3-5壮。 【金门穴的解剖】 在腓骨长肌腱和小趾外展肌之间;有足底外侧动、静脉;布有足背外侧皮神经,深层为足底外侧神经。 【金门穴的主治疾病】 头痛,癫痫 ,小儿惊风 ,腰痛,下肢痿痹,外踝痛。 阳虚,阴虚,肺虚,会出现什么身体症状!
臂,通指上肢;臑,上臂肌肉隆起处。穴在上肢肌肉隆起处。 主治 眼部疾病、手臂肿痛、上肢不遂、肩周炎。 针刺 直刺0.5~1.0寸,或向上斜刺1.0~2.0寸,局部酸胀,针感可向整个肩部放射。 配伍 眼部疾病:臂臑配风池、睛明。 精准定位 在臂部,曲池上7寸,三角肌下端。 特效按摩 将艾灸条对准臂臑,距皮肤2~3厘米,每次灸5~10分钟,对白内障、视神经萎缩有辅助疗效;按揉臂臑3~5分钟,可缓解颈、肩部酸痛。 快速取穴: 屈肘紧握拳,使三角肌隆起,三宝宝癫痫病的原因角肌下端偏内侧,按压有酸胀感处即是。
生气发怒是每个人都会出现的一种情绪,而且,我们常常听周围的人说自己一生气就胸闷胸痛,说白了这种情况实属必然,因为气大伤身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临床上可以治疗这种症状的药物有很多,心元胶囊就是其中的一种。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详细说一说它都有什么功能?
心元胶囊,中成药名。为补益剂,具有滋肾养心,活血化瘀之功效。用于胸痹心肾阴虚、心血瘀阻症,症见胸闷不适,胸部刺痛或绞痛,或胸痛彻背,固定不移,入夜更甚,心悸盗汗,心烦不寐,腰酸膝软,耳鸣头晕等;冠心病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高脂血症见上述证候者。
主要功效 滋肾养心,活血化瘀。 适用病症 胸痹心肾阴虚、心血瘀阻症,症见胸闷不适,胸部刺痛或绞痛,或胸痛彻背,固定不移,入夜更甚,心悸盗汗,心烦不寐,腰酸膝软,耳鸣头晕等;冠心病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高脂血症见上述证候者。 心源素的功效: 1、对心血管系统:促进造血,降脂调压、预防动脉硬化,改善心脏、大脑血氧供应。
2、对神经系统:双向调节神经系统功能,改善睡眠,安神、增强记忆。 3、对呼吸系统:润肺定喘,改善呼吸功能。 4、对内分泌系统:调节胰岛素、性激素水平,双向调节血糖,降低血脂,保护肝脏,改善更年期症状。 5、对免疫系统:能有效增强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在抗肿瘤等方面有一定的功效。 6、延缓衰老: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抑制过氧化脂质形成,延缓衰老。 7、增强体质:能提高机体对不良生活环境(如缺氧、高温、寒冷、饥饿、疲劳等)的·适应能力。
水泉穴是足少阴肾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内踝后下方,当太溪直下1寸,跟骨结节内侧凹陷处;跟骨上方;有胫后动、静脉分布;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胫神经。主治月经不调,痛经,小便不利。 【取穴位置】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太溪直下方1寸,当跟骨结节之内侧前上部凹陷处取穴。 【腧穴释义】 泉,水源也。穴在太溪下1寸,足内踝下,为足少阴之郄,为肾之气所深聚处。足少阴脉由太溪经大钟而折下,穴似深处之水源。又穴主治:"月水不来而多闭”,针此可使月水复行,故名水泉。 【功能主治】 功能:清热益肾,通经活络。 主治:妇科、前阴及本经脉所过处的疾患,如月经不调、经闭、痛经、阴挺、妬乳、小便淋沥、疝气偏坠、腹中痛、目昏花等。 【穴位配伍】 配气海、三阴交,有调经血,理下焦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痛经。 配承山、昆仑,有舒筋活络壮骨的作用,主治足跟痛。 【穴位解剖】 跟骨上方;有胫后动、静脉分布;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胫神经。
风门,属足太阳膀胱经,是督脉、足太阳之会。适用于感冒、颈椎痛、肩膀酸痛等。这个穴位的位置,刚好对应到人们的两扇肺叶,所以对肺的影响也非常大。 【取穴位置】 位于背部,在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能主治】 感冒、颈椎痛、肩膀酸痛等。 【穴位配伍】 配肺俞、大椎,治咳嗽、气喘; 配合谷,治伤风咳嗽。 【保健养生】 1、防治感冒 感冒被称为百病之源,容易引起许多疾病,因此,多按摩风门穴既可以预防感冒又可以治疗感冒。平时按压此穴可增强抵抗力,预防感冒,并缓解上气不接下气、头痛、肩颈酸痛、胸背痛、晕眩、呕吐及脸部浮肿等症状。 2、缓解哮喘 风门穴对于防治小叶性肺炎、肺门淋巴结核、初期肺浸润、哮喘、运气管炎、胸膜炎、百日咳等,都是重要的穴位。 作为哮喘患者,一定不要让这个部位受寒,不要穿露背的衣服,平时要适当按摩,按摩的时间以不超过10分钟为准。按摩方法选择掌推、点按均可。 3、缓解肩膀酸痛 常按摩风门穴对肩酸痛、肩背软组织劳损、头痛等症状有缓解作用。 4、预防中风 按摩风门穴能预防中风,脑出血昏倒时,可在风门穴天津治疗癫痫病专业医院上放血,会缓和脑部充血或出血,可以急救。 风门穴可谓是感冒的克星,每次感冒都得吃一堆药。现在只需按一按风门穴就可以啦~对于哮喘、肩膀酸痛、中风等都有很好地防治作用。健康,是一种责任!请一定记得转给朋友们!
柴胡饮是中医方剂,它的治疗功效具有和解少阳,养血泻热的作用。对于小儿骨蒸疳气,五心烦热,能够发挥很好的作用,另外具有治疗口干无味,渴多身瘦的效果,对小便色黄、食减晨昏也能发挥很好的作用,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治疗小儿疾病的中药方剂,具有副作用低,治疗效果好的特点。 组成 北柴胡(去芦,净洗)、人参(去芦)、当归(酒洗)、黄芩、赤芍药、炙甘草各一两,大黄(生用)、桔梗(去芦,锉,炒)、北五味子(去梗)、半夏(煮透,去滑)各五钱。 用法 上锉,每服二钱,水一盏,加乌梅一个,生姜二片,煎七分,温服,不拘时候。 功用 和解少阳,养血泻热。 主治 小儿骨蒸疳气,五心烦热,日晡转盛,口干无味,渴多身瘦,胸满痰紧,小便色黄,食减神昏。 方义 方中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清泄少阳泄热而退骨蒸;当归养血活血;赤芍清热凉血;大黄涤痰通便,乌梅、五味子养阴生津;桔梗宣肺化痰。诸药合用,共奏和解少阳,养阴泄热之功。 运用 此乃王肯堂所集,为疳病之余毒传作骨蒸而设。乃小柴胡汤加当归、芍药、大黄、桔梗、五味子而成。临床常用于治疗骨蒸疳气,五心烦热,日晡转盛,口干无味,渴多身瘦,胸满痰紧,小便色黄,食减神昏者,疗效佳。 附注 附方1 柴胡饮 出处 柴胡(去苗)、牛膝(去苗)、枳壳(去瓤,麸炒)各二两,菴?子、大黄(锉,炒),土瓜根各二两半,牡丹皮、桂(去粗皮)各一两半,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五十枚,朴消二两。 主治 室女月水不通,心腹胀满。 出处 《圣济总录》卷一五一 附方2 柴胡饮 组成 柴胡(去苗)、青蒿、嫩桃枝,嫩柳枝(各阴干取),地骨皮,甘草(炙)各二两。 主治 小儿肌热盗汗,不思饮食。 出处 《幼幼新书》卷二十引《庄氏家传》 附方3 柴胡饮 组成 柴胡五钱,红花三钱,大桃仁(不去尖)三钱(研末)。 主治 大怒及从高坠下,血积肋下,左边疼。 出处 《伤科汇纂》卷七
大风门顶是一种很好的中药方剂,它的药用价值很高,而且还能治疗很多疾病,那么你知道大风门顶的功效有哪些吗?吃大风门顶的注意事项有哪些呢?想知道的话那就来看一下这篇文章吧。 【处方】川芎5钱,草乌5钱,川乌5钱,乳香3钱,秦艽1钱5分,川牛膝3钱,羌活3钱,防风3钱,地龙3钱,桂枝1两,麻黄1两,当归5钱,虎骨3钱,白芷5钱,红花5钱,独活5钱,川木鳖2两(水煮胀,去皮毛,麻油炸黄),木瓜3钱,苍术3钱,5加皮3钱,蕲蛇肉3钱,原麝香5分。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无名肿毒,痈疽发背,筋骨疼,痛风流注。 【用法用量】每服7-8分至1钱,陈酒送下。另加山杨柳4两(即芫花根),朴消1两,作掺敷药。 【摘录】《串雅补》卷一 大家现在明白了大风门顶的作用了吧,不过该药并不适用于所有病症,这一点是需要注意的地方,另外在使用大风门顶治疗疾病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药物的正确使用,以免给身体带来不适。
1、释义 手,上肢;五,数词;里,古代有以里为寸之说。穴在上肢,当天府)下5寸,手三里上5寸处。 2、主治 肩周炎、手臂肿痛、上肢不遂、疟疾。 3、针刺 直刺0.5~1.0寸,局部酸胀,针感可传至肩部、肘部。 4、配伍 上肢不遂:手五里配曲池。 5、准确位置 在臂部,肘横纹上3寸,曲池与肩髃连线上。 6、特效按摩 手五里位于骨头上,通经活络的效果非常强,尤其能治肩周炎等肩膀上的疾病,按摩时可用拇指按压,每次3~5分钟。 7、快速取穴 手臂外侧曲池上4横指处。
|